很多家庭中都會使用空氣清新劑,香味彌散之間,真感覺空氣清新了不少。但真相遠遠要殘酷很多,除了空氣中天然含有的負氧離子能使空氣真正清新,空氣清新劑帶來的往往是“披著羊皮的狼”。
空氣清新劑有哪些危害?
1.污染環境。空氣清新劑對空氣“清新”,實際上只是掩蓋了異味,并不能消除異味。而釋放到空氣中的空氣清新劑本身也是一種污染物質,自身分解后又會產生危害物質。當然,有的空氣清新劑中也會夾雜一些雜質,這都會給室內空氣帶來污染。
2.致使過敏。空氣清新劑中含有的成分是有機物,大多會引起人體的過敏,對呼吸道也會產生一些刺激,所以不少人在聞到空氣清新劑后會打噴嚏、咳嗽等,尤其是一些容易過敏的人群。
3.導致嚴重疾病。空氣清新劑中含有大量芳香類物質,它們可以刺激人的神經系統,影響兒童生長發育。歐共體消費者協會就通過調查發現,空氣清新劑甚至可以誘發癌癥等嚴重疾病。如果清新劑中含有雜質成分如甲醇等,散發到空氣中更是能夠對人體健康造成重大危害。
負氧離子才能使空氣真正清新
負氧離子是指獲得多余電子而帶負電荷的氧氣離子,是空氣中的氧分子結合了自由電子形成的。自然界中的放電(閃電)現象、噴泉、瀑布、光電效應等,都能夠使周圍空氣電離而產生負氧離子。按照世衛組織的規定,空氣中負氧離子含量的多少是空氣是否清新的重要標準,因此負氧離子又有著“環境警察”的美譽。
美國環保署實驗室研究發現,負氧離子對于空氣中的顆粒物而言主要有三種凈化方式:
1.布朗運動——對越小的粒子,效應越強。
2.濾網攔截——對越大的粒子,效果越好。
3.負氧離子凝聚沉降——對越小的粒子,效果越好。
聯合國空氣環保領域的眾多專家也證實,負氧離子可以主動出擊捕捉小粒微塵,與空氣中的細菌、灰塵、煙霧等帶正電的微粒相結合,使其凝聚成團降落在地面,去除空氣2.5微米(PM2.5)及以下的微塵飄粒,從而減少PM2.5等可入肺顆粒物對人體健康的危害。科學研究發現,當室內空氣中的負氧離子濃度達到2萬個/cm時,空氣中的飄塵量就會減少98%以上。(《空氣負離子在醫療保健及環保中的應用》)
而生態負離子技術就是目前能夠實現室內超微凈化、打造“森林氧吧”環境的重要手段。
生態負離子技術是指國際唯一的生態負離子生成芯片技術和納子富勒烯負離子釋放器技術,它們的問世被譽為開啟了人工生成負離子技術的生態化時代,也打開了家居凈化的生態化時代。
生態負離子技術現集中于生態負離子空氣凈化器,可以生成等同于大自然的小粒徑負離子,而且濃度極高,在發射口附近距離檢測,最多可檢測到6000萬個/cm;在4-5米處檢測,還可檢測到3-5萬個/cm,由此打造了一個純凈的負氧離子呼吸環境,真正實現空氣的清新潔凈。